“14亿多中国人拧成一股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锲而不舍走下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北承德纪实

2748人已阅
2021/8/27

来源:中国农网

“承德我是头一回来,一直心向往之。这里的很多事都想了解、实地看一看。”

冀北秋高气爽,万亩金莲花开。

8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承德,深入绿意盎然的无边林海,赞誉荒漠变绿洲的精神力量;走进意蕴悠长的园林庙宇,感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启迪;来到欣欣向荣的乡村社区,描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美好图景。

这一片绿色,这一种精神

在塞罕坝月亮山望海楼驻守了13年,护林员刘军、王娟夫妇没有想到,习近平总书记会来这里看望他们。

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首站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驱车登上海拔1900米的月亮山。

秋日明媚的阳光洒向这片无边绿海,远处山峦起伏,四顾风景如画。半个世纪前塞罕坝还是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茫茫荒原,如今这里已是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沧桑巨变背后,是无数刘军、王娟这样林场人的辛苦付出和无私奉献。

“总书记好!”夫妇俩迎出望海楼。

“你们好!”总书记一边打招呼,一边向他们走来。

怎么值班、怎么休息,多久能回一趟家、多久能见一次孩子……习近平总书记详细了解他们工作生活情况。

得知二人长年工作生活在这座三层高的望海楼里,24小时轮流值守,紧要时每15分钟瞭望一次,就这样度过了4700多个单调的日日夜夜,习近平总书记连声说:“很辛苦!”

“你们还有什么困难?”总书记问。

“没有了,都挺好的!”刘军腼腆地笑了。

习近平总书记点点头,提出“进楼里看一下”。

一层卧室、二层餐厅、三层工作间,总书记逐层察看,关切询问冬天取暖烧什么、能不能洗上热水澡,仔细翻看瞭望情况记录本,了解工作制度、管理规定。

“你们真是不容易啊!”习近平总书记由衷感叹,“这项工作很光荣,也需要很强的责任感。这么多年都没有发生过火灾,这很不容易。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临行前,总书记邀请夫妇俩合影留念。

天上是悠悠白云,背后是连绵青山,快门定格下珍贵的瞬间。

刘军激动地说:“谢谢总书记!我们一定把这片林子看护好。”

离开月亮山,车队驶入林海深处,在一块写着“绿之源”的石碑前停了下来。这里正是百万亩绿色林海的起源地——尚海纪念林。

名字背后,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建场之初,由于缺乏经验,塞罕坝连续两年造林成活率不足8%。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不信这个邪。1964年春,他带领职工在这里打响了“造林大会战”。连续多天,吃住在山上,共栽植落叶松516亩,当年成活率96%。

尚海纪念林里的展板上,有一张当年王尚海蹲在地上同职工一起研究造林技术的老照片。

总书记驻足凝视,询问王尚海同志有关情况。

“他始终放不下这片林子,1989年去世后,家人遵从遗愿,把他的骨灰撒在了这里,与这里的一草一木永远相伴。”林场负责同志说。

这是改天换地的精神力量。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小树苗已遮天蔽日,平均高度超过20米、胸径达30公分。

“走进林子里,感觉确实不一样,空气很好。”沿着木栈道,总书记步入林中。在一棵落叶松前,总书记还特地用手丈量了一番:“长得很好,树干很直。”

连树成林,林下的生态环境也好了起来。

“原来我们脚下就是沙地,现在腐殖土层已有二三十公分厚。这些小落叶松,都是种子落下来自然长起来的。这里经常出现黑琴鸡、狍子,这些年还发现了狼。”林场负责人如数家珍。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森林防火工作,考察过程中再三叮嘱要注意防火安全。

“人为的火灾隐患要特别注意,一定要处理好防火和旅游的关系。防火责任重于泰山,不能把旅游收入看得高于防火。那可是几代人的心血啊!60年植树造林成果如果毁于一旦、付之一炬,损失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

“你们60年没有发生火灾,这已经很不容易了,经验值得总结,继续完善,但丝毫不可松懈。我们建这片林,它的生态屏障作用,要永远发挥下去。”

离开纪念林时,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了林场三代职工代表。

“老同志,你就是去国际上领奖的那位吧?”

人群中,总书记一眼就认出了满头银发的第一代退休职工代表陈彦娴。2017年,她代表林场职工领回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

“你是什么时候到场里的?”

“我是1964年高中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来到塞罕坝。”“六女上坝”的故事家喻户晓,当年陈彦娴等6人义无反顾来到这里,在荒漠之上谱写了一曲无悔的青春之歌。

如今,青丝变成了白发,荒山成了青山,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一以贯之、代代相传。

站在陈彦娴身边的,既有防火调度员,也有“森林医生”防治检疫员;既有硕士毕业的林场科研所研究人员,也有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技术员……

看着守林护林人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习近平总书记倍感欣慰:“2017年,我对你们感人事迹作了一个批示,提出了塞罕坝精神,这已经成为我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塞罕坝精神,不仅你们需要继续发扬,全党全国人民也要学习弘扬,共同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绿色经济发展好,把生态文明建设好!”

鼓舞人心的话语,回荡在绿水青山间。

历史的印记,历史的启迪

承德,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清代,这里因地处京师和塞北之间、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过渡地带,见证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留下一段段“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民族团结佳话,藏传佛教达赖、班禅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也是在这里确立的。

2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走进承德避暑山庄、普宁寺、承德博物馆,深入考察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宗教工作。

一座山庄,半部清史。

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是清代为实现团结边疆少数民族、巩固统一而修建的。

习近平总书记依次察看澹泊敬诚殿、四知书屋、烟波致爽殿等,详细了解山庄历史和文物保护工作。

“了解了很多情况,学到了很多知识。”总书记指出,承德避暑山庄底蕴深厚,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宗教与社会相适应、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在《避暑山庄全图》前,总书记驻足良久,仔细端详。

这幅由清代画家绘制的长图,呈现了山庄鼎盛时期的全貌。山庄面积超过8000亩,西北多山、东南多水,地形犹如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亭台楼阁、山水相依,自然风景与人文历史交相辉映。

“避暑山庄的文化很深厚,建筑构思精美,是我国的重要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园林文化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瑰宝,要保护好,同时挖掘它的精神内涵,这里面有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不时有游客热情地向总书记问好。习近平总书记向他们挥手致意,并同他们亲切交谈。

听说有些人来自承德本地,总书记嘱咐他们常带孩子来看看,让他们“从小就要了解这里,热爱自己的家乡”。

普宁寺是避暑山庄外八庙之一,前半部建筑为汉式、后半部为藏式,汉藏合璧、有机融合,寓意四海之内“安其居、乐其业、永永普宁”。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察看了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

普宁寺内立有普宁寺碑、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四面分别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察看碑文,了解相关史实。

在承德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望长城内外——清盛世民族团结实录》展览。

参观过程中,一幅展现土尔扈特部从伏尔加河草原,逾越艰难险阻、万里东归的示意图,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当年乾隆正是在承德热情接见了东归英雄渥巴锡。

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土尔扈特部都去了100多年了,最终还是义无反顾要回到祖国,这真正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影响力和向心力。”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走出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家说,历史是鲜活的,既有通史,也有专史,各个方面都要研究透。要因地制宜开展研究阐释,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研史学史工作。

在承德考察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承德见证了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历史时刻,汉藏满蒙等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历史印记。我们的祖先在中华民族的进步过程中、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哪些政治智慧、做了哪些事情,我们要深入了解。

鉴往知来,习近平总书记充满自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56个民族、14亿多人和睦共生,更加坚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城镇要好,乡村也要好

“每到一个地方,我都要看看乡村,乡村是我们人民最基本生活情况的反映。”

2012年底,刚刚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来到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阜平县,为的是“看真贫”。

时光荏苒,初心不变。

时隔8年多,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24日下午,总书记再次来到河北农村,考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承德市双滦区偏桥子镇大贵口村地处燕山余脉,莲花山风景秀美,滦河水绕村而过,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随着乡村旅游发展,休闲采摘、民宿等也兴起了,村民们在家门口卖土特产又卖风景,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村山谷市集的展厅里,本地出产的南瓜、茄子、葡萄、毛桃等特色蔬菜水果,五颜六色、琳琅满目。

“这里产的沙果昨天我吃了,味道很好。这是我们小时候吃的果子,别的地方还真不多见。”总书记笑着说。

驻村第一书记郝天娇告诉总书记,现在全村有农业温室大棚303个,其中草莓大棚有230个。“我们专门去山东学草莓种植技术,一年下来一个大棚能赚六七万。”

村民霍金就住在村里的小河边,推开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两层楼的大房子,院里种了棵杏树。

一家人热情地邀请总书记到家中做客。这是一个三代11口人的大家庭。正值暑假,霍金的5个孙子都在家中。

“瞧这一家子,人丁兴旺啊!”看着可爱的孩子们,总书记高兴地说。

老霍夫妇在家种大棚,两个儿子在外务工,今年上半年,全家收入就超过了10万元。

客厅里拉家常,老霍有点激动:“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变化太大了,老百姓种地政府给补贴,病了有医保,大病还有救助,养老也有保障。有总书记领导,人民真幸福!”

“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句话不是一个口号,我们就是给老百姓做事的。”习近平总书记回应道。

霍金家门口,闻讯而来的村民们纷纷向总书记问好。

“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我们农村下一步的目标就是乡村振兴。不仅城镇要好,乡村也要好,乡村城镇一样好。我们不能满足,还要再接再厉。全面小康之后还要现代化,这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

总书记的话激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从农村到社区,民生福祉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离开大贵口村,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承德市高新区滨河社区,考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中心成立于2018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运营、社会参与的方式,解决老年人健康医疗、精神慰藉、生活照料等需求,服务范围已从社区向周边辐射,惠及约1700人。

走进中心,大屏幕上展示了居家养老智能化信息平台运行情况。工作人员随机调取了一位老人的健康档案,联系方式、生活习惯、服务需求、患病及用药情况等一目了然。

工作人员告诉总书记,这位老人患有脑梗后遗症,性格内向,日常需要上门配送药物、打扫卫生、心理辅导。

“这些服务是固定的吗?”总书记问。

“是固定的。如果有其他需求,随叫随到。”

“这个平台有多少人?”

“一共12个人。”

“这一块一年政府拿出的钱多不多?”总书记又问当地政府负责同志。

“一年拿出120万,政府购买服务。”

“档案搞得很细。”习近平总书记点点头,“这些都需要投入人力和资金。”

组建志愿服务队,创建“时间银行”,鼓励大家“今天为别人服务、明天免费享受服务”,是这个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创新举措。

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习近平总书记见到了部分志愿者。

“当志愿者就是想老有所为,能发挥一点余热。”大家告诉总书记,目前全社区有48名志愿者,主要由身体较好的退休职工、退役军人组成,每天和工作人员一起上门服务。

“你们讲的很好,对我很有启发。你们在探索做好老有所养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怎么老有所为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研究完善政策措施,鼓励老年人继续发光发热,充分发挥年纪较轻的老年人作用,推动志愿者在社区治理中有更多作为。

离开社区时,总书记同依依不舍的群众深情道别。他指出:“我们已经走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只要我们党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14亿多中国人拧成一股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锲而不舍走下去,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