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头水文观测记

2551人已阅
2020/3/3

  三江源“中华水塔”备受人们关注,今年汛期黄河上游出现两次洪峰。8月20日,新华社记者跟随黄河水利委员会玛多水文观测分队赴黄河源头水文观测现场,一探黄河源头水文观测详情。

  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的黄委玛多水文观测分队,管辖着黄河沿水文站、热曲黄河水文站、鄂陵湖水位站和扎陵湖水位站。汛期黄河沿站驻测,其他站巡测,这些观测对探究黄河源区水文特征和水资源的变化规律至关重要。

  上午8点,记者随玛多水文观测分队工作人员来到位于国道214线黄河沿大桥东侧的黄河沿水文站,这个国家基本站距离黄河源头270公里,至河口5194公里,是万里黄河第一站。工作人员用桥测车在这里进行断面流量测验,每天早上8点,他们全年都会风雪无阻来此测量。

  随后,记者随水文工作人员驱车64公里,来到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内的鄂陵湖水位站。鄂陵湖断面设在鄂陵湖出口处,这里成群的赤麻鸭、斑头雁或嬉戏于水中、或休憩于岸边。水文工作者用经纬仪对鄂陵湖水位进行断面测量。

  扎陵湖水位站设在扎陵湖出口处,距下游黄河沿断面150公里,同样主要观测湖水位。玛多水文勘测分队新买的测流设备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在扎陵湖出水口进行了测试。

  “用ADCP测流,具有能直接测出断面的流速剖面、不扰动流场以及测验历时短、测速范围大等特点。”玛多水文勘测分队队长张红兵说,我们平时用老仪器测一个流需要两三个小时,现在用这种先进仪器二三十分钟就可以完成。不像过去用的老仪器,人要与水“亲密”接触,这里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在水里感受到的是刺骨的痛。

  1986年就在玛多水文站工作的张红兵,对鄂陵湖和扎陵湖水面与生态环境的变化感受颇深。以前,草地上全是鼠洞,草长不起来,生态环境恶化,湖水面积萎缩得厉害。随着这些年国家重视环境保护,生态有所恢复,降水较丰富,流量也大很多。

  “像这(扎陵湖)湖水面积,比往年扩大了将近三分之一。”张红兵说,黄河沿断面的流量非常大,是过去多少年来少有的现象。

  作为黄河源头第一站,2019年黄河一号洪峰的形成,就与黄河沿断面来水量增大不无关系。他们的观测,为黄河防汛起到了侦察兵的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黄河源区空气稀薄,测区内多交通不便,高寒缺氧,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因为大部分地区无法满足设站的基本条件,站网密度相对稀少,水文资料因此弥足珍贵。

  在海拔4200多米的黄河沿水文站,打冰孔测量是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最辛苦的一项工作。在一米来厚的冰上打一个孔,几个人轮番作业也得半个小时以上,纵使气温在零下二十多度,水文工作者依然汗流浃背。

  黄河之水天上来。正是这些黄河源头水文人的坚守和长期观测,担起“黄河耳目”,为研究黄河源区水资源变化规律,为黄河治理与开发、黄河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调度、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着科学、可靠的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