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不落地,企业难自律 农产品冷链光监控就够了吗?

2103人已阅
2018/4/12

  我们都有去超市购物的经历,对生鲜类商品一般我们会通过外观、气味来判断他们的新鲜度和品质;另一些加工食品、乳制品等,我们则通过他们的生产日期、保质期来决定是否购买。

  但你是否想过,有一天我们可以通过扫描商品条码,了解它从原产地到货架的过程中,到过哪些地方,又储存在这怎样的环境中,以此来判断其新鲜度呢?

  事实上,这些都离不开时下一个大热的话题:农产品冷链流通。要确定这些信息就需要对流通环节做好实时监控与数据反馈,而应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建设监控平台或是目前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

  但是,单纯搭建起平台、传输信息数据,就足以保障消费者买的放心、吃的放心了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行业标准700项 市场依旧很混乱

  2016年12月,商务部·全国农产品冷链流通监控平台项目组正式成立,这一项目的目的正是我们前文所述。但不同于以往先建平台后找信息的流程,该项目在平台搭建前期就做了大量的基础准备工作。

标准不落地,企业难自律 农产品冷链光监控就够了吗?

  商务部·全国农产品冷链流通监控平台项目组首席专家、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副会长江波 吴斯/摄

  “平台搭建工作很简单,找到软件公司就可以了。但如果没有标准和可靠的数据,平台就是没有用处的空壳。”项目组首席专家、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副会长江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

  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实现对冷链流通过程的监控并不是难点,难点依旧在于在完善的标准之下采集准确数据(即:真实性和实时性)。

  目前,我国综合冷链流通率仅为30%~40%,而农产品的冷链流通环境则更难把控,不但造成了巨大的损耗,也给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其实,农产品的冷链流通并不是没有标准,粗略统计下和农产品流通相关的行业标准、协会标准差不多有700项之多,但这之中并没有一个真正的国家级标准。

  “农产品流通不同于食品安全,无法以强制性标准进行要求,只能颁布建设性标准。”江波如是说。

  但是,一方面是标准过多缺乏权威性、一方面则是不强制要求,这就导致标准在落地时,企业要么不遵循,要么不知道该遵循哪一版。

  从主体突破 建立标准体系

  ①确定货主为主体。对此,江波表示,农产品流通市场有三大主体:货主、库主、车主,但目前的标准大多只针对库主与车主,“我们不能忘了,货主才是需求方,只有货主主动提出高标准的要求,才能倒逼库主和车主提高自身装备和技术升级。”江波如是说。

  “农产品采用冷链流通的目的在于保证产品品质,所以我们不能列所谓的‘黑名单’,我们要列‘红名单’。告诉货主行业中哪些企业做得好,树立起行业标杆。”

  因此上,要提升农产品冷链流通的整体水平,树立起以货主为主体的观念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促进办法。

  ②完善统一的标准。确认了主体,还是要有统一的标准。江波告诉记者,在全国农产品冷链流通监控平台搭建前,项目组就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即:商务部“商办建函【2017】304号文件”),具体到不同运输车辆、不同冷库,单位面积内安置传感器数量、在哪些位置安置传感器等等,这些细化标准都罗列在其中。

  为此,项目组启动后的首要工作,就是培育符合标准的示范性企业,以示范省、示范企业为突破口,构建起我国农产品冷链流通“环境大数据”体系。未来,这些标准更有望升级为国家级标准,改变目前标准混乱的局面。

标准不落地,企业难自律 农产品冷链光监控就够了吗?

  农产品冷链流通的发展将从很大程度上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 吴斯/摄

  保障数据属性 培养消费新习惯

  ①直采环境大数据。所谓“环境大数据”,就是农产品在冷链流通过程中温度、湿度、开关门、轨迹等等信息。“现在物流企业都有自己的物流信息系统,一扫码我们就能知道货物的物流信息,但却没有反应运输过程环境的数据信息。消费者目前也只能查看产品效期这一条信息,还无法保证这个信息的真实性。但是通过数据直采,我们就可以在扫码后看到商品流通过程中所有的温度、位置等信息。”江波谈到。

  而“直采”就是传感器与发送装置将冷库、冷藏车内信息,在未通过任何存储设备的存储的情况下,直接实时传送至国家平台数据中心,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与及时性。


  ②真实信息这样获取。这里,江波还为记者讲解了全国农产品冷链流通监控平台的工作机制。

  首先,企业在发车前将其信息系统与平台对接,并提出申请,注明其流通过程中需要使用哪个车队、哪座冷库,后台便会将车队与冷库信息的数据开放给该企业。由此,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出库、入库、上车、下车各个节点的“环境数据”都会由后台推送给企业,并加载到企业原有的业务管理体系里(如:TMS、WMS、ERP、SCM、SAAS等)。最终,消费者就可以通过扫码获取这些权威且真实的冷链流通信息。

  “我们去超市,同样一个品种的苹果,一个单价11元、一个单价15元,销售员告诉你它们都是冷链运输的。但消费者无法考证,没有可视的数据依据,我们当然会去买11元的。假如11元的是用普通货车运输的,15元的则是全程冷链,长此以往,后者在竞争中明显不具备优势,货主就很有可能会降低自己的标准。这样一来,市场就陷入了恶性循环。”江波在采访中这样为记者举例。

  而利于市场发展的良性竞争一定是让消费者形成习惯,关注冷链流通信息,从而使货主为了提高竞争力,严格把控自身流通环节,进一步促进库主与车主技术与装备水平的提升,加速市场良性资源的整合。江波将之总结为提高冷链流通的实用性和商业价值。

  另一方面,江波表示,随着技术进步当行业到达提升阶段,为了更好地提升冷库效率,降低空仓率和空链率,或会通过形成云仓、云链体系以提升行业整体管理水平。

  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届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会进一步提高,对农产品品质的关注也将提高,这就更需要农产品的冷链流通尽快规范。而全国农产品冷链流通监控平台的建设无疑将进一步促进行业发展步入正轨,促进百姓消费升级。未来,当我们再走进超市,关注流通信息会成为我们的习惯,真正实现买的放心、用的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