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仓储配送成本高,全程冷链运输难以保证
冷链药品对物流环境温度要求较高,这就对药品的仓储及配送运输环节的硬件设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且相关冷链设施设备的操作及维保必须专业化,定期组织进行验证,确保正常使用,降低故障率。无论厂家的冷链物流是自营还是委托第三方,由于要求高、线路长、能耗大,高出普通货物的吨公里计费数倍。此外,还需要采用信息网络、大数据分析等对药品的温度实施监控与传输,这部分费用也非常高,对于普通中小型药品生产企业而言,成本压力很大。在高昂的成本下,全程冷链运输变得难以保证。
2.委托存储配送增加管控风险,监管体系建设不健全
中小型医药企业大多选择委托第三方进行药品的存储及配送,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企业建设和运营的资金压力,但新增的“冷链接力”环节也增加了质量管控的风险。从原材料供应、工厂生产、存储、运输至销售等任意一个物流环节出现问题,温度超限,都将对药品造成巨大质量风险和安全隐患。且目前全国各地全程可追溯的医药冷链物流监管体系建设情况参差不齐,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出现药品质量问题时很难通过系统提供的数据判定责任。
3.医药冷链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短缺
医药冷链物流属于专业领域控制温度的供应链系统物流,从业人员不仅需具备专业的物流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对药品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而目前高校并无医药物流专业方向,物流专业人才很难做到对医药知识的全面了解,大多需要进入行业后企业二次培养。
企业以生存经营为主,承担教育责任感有待加强。特别是冷链物流企业属于扩张发展期,缺乏根据自身特点和对人才的需要,与院校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开展合作的动力和前瞻性。院校课程教学模式的灵活性不足,难以结合市场需求提供解决企业员工实际的课程、师资、实验设施设备等资源。企业需求和专业设置、企业标准和教学标准、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存在一定错位现象,企业对通过校企合作、院校培养促进内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信心不足。尤其當前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对人才要求更加复合跨界,能跟上医药智能冷链物流技术发展的人才少之又少。